引 言
为促进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技术交流,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,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会同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、中国水产学会在中国渔业政务网等媒体上,就产卵场修复、栖息地修复、增殖放流、生态净水、鱼道构建、外来水生物种防控等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技术开展宣传。欢迎社会各界人士留言提出宝贵意见,也欢迎推荐各类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新技术和新模式。
技术概要
(一)工作背景。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,入海污染物总量不断增加,围填海工程占用近海栖息地,造成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恶化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。特别是部分河口、港湾等近岸海域,来水量大、水体浑浊且富营养化严重,缺乏有效环境治理方式。同时我国近岸海域天然牡蛎礁面积快速减少,生态功能退化。牡蛎礁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,在当前形势下开展牡蛎礁的生态保护与修复,对于修复和保护海域生态环境、加强渔业资源养护具有重要意义。
(二)技术原理。牡蛎礁的生态修复需要了解拟修复区的环境特征、牡蛎物种、牡蛎礁历史分布和现状、限制牡蛎礁自然恢复或牡蛎种群生长的威胁因素。通常,限制牡蛎礁自然恢复的原因是缺乏牡蛎补充量、缺乏礁体底质物以及病害发生,或者以上原因同时存在,可通过移植牡蛎幼苗或成体、构建礁体底质结构、识别和应对当地牡蛎病害问题,来修复牡蛎礁。
(三)技术方法。通常要进行牡蛎礁修复规划,开展可行性调研,根据相关调查结果、修复目的以及社会因素等设定修复目标、策略、方案,修复选址可利用或参考栖息地适宜性指数这一工具。具体修复方法:1.针对补充量受限,常用方法是移植育苗场生产的附壳幼体,或使用附着基收集的野生幼苗。2.针对底质物受限,需要构建礁体结构,根据相关因素及总体可行性确定礁体投放具体选址,材料选择要考虑补充量、修复区环境特征、修复目的、材料成本、修复区功能定位等因素。3.如果病害已出现于拟修复区,可采取被动地让牡蛎带病生存或主动地移植抗病牡蛎来应对。此外,项目实施还需要主动识别潜在的生物安全和病害风险,避免引入外来物种和病害。
(四)工作成效。目前大自然保护协会已在全球200个位点开展以牡蛎礁为主的贝类礁体修复项目,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。2011-2015年间,美国切萨皮克湾哈里斯溪支流开展了全球最大的牡蛎礁修复项目。通过政府、科研和公益组织合作,投放20万m3底质物、移植25亿只附壳幼体,成功修复了142公顷牡蛎礁。 2017 年底的监测显示,75%的礁体上牡蛎密度达到50个/m2,生物量(干重)达到50g/m2。模型估算,支流内的牡蛎礁每年可清除 46650 kg氮和 2140 kg磷,每年创造300万美元的生态价值,每年渔业总产出增加2300万美元。
(五)适用范围。该技术可应用于牡蛎礁退化或历史上有牡蛎礁分布的海域,以及适宜恢复牡蛎礁的海域。
(六)应用前景。该技术可在海洋牧场建设、牡蛎水产种质资源修复、渔业资源养护、河口生态环境治理以及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中推广应用。特别是河口、港湾等水域环境污染的问题较为突出区域,牡蛎礁所发挥的过滤水体、移除水体氮的生态功能,将为近岸海域的水质改善起到促进作用。
(七)相关建议。1.开展各海区沿岸牡蛎礁的系统性调查,查清其分布、生存现状、受威胁状况、利用情况;2.加强我国牡蛎礁的生态学研究,了解其面积大小、环境条件、物种组成、生态群落、威胁因子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;3. 试点示范牡蛎礁生态修复技术,总结国内经验,建立我国牡蛎礁生态修复技术,以便大面积推广应用;4.探索其他形成栖息地的贝类礁体(贻贝)生态修复技术。